100%

至順鎮江志卷十一

 學校

諸侯頖宮之制考諸經傳可見矣今之郡學猶古之頖宮也潤學始自宋太平興國中中更焚撤一二守臣又復營創皇元尊崇聖教修完廟學備形詔旨然昔之為學也一今之為學也增其三焉曰蒙古字曰醫曰陰陽所肄之業雖不同其于嚴師弟子之道以相授受則亦未始不同也茲列其目如左書院縣學因附見焉

  本府

   蒙古字學

在范公橋南帝師殿內舊在正賜庫巷至元二十一年改宋總幹廳屋為之規模狹隘不足以容弟子員至順二年移置此 【 至順二年欽奉聖旨節文學校房舍在前嘗令有司撥付如今依各處已行起蓋入思麻帝師殿宇就令于內訓教未經起蓋殿宇去處有司依上撥付所據生員飲膳撥與係官荒閒田土】

   儒學

在府治東南朱方門裏經始于宋太平興國八年 【 鎮江有學在州子城東南隅經始于太平興國八年見汪藻修學記碑不存】 寶元初郡守范仲淹新而廣之 【 寶元初文正范公仲淹守潤新學宮請賜以閑田具經史傳疏諸子書聘江南處士李覯使講說以教養其州之子弟率五日一視學躬教以文閒設飲食延勞獎進之士翕然興于學民相勸趨于善邦之人士深德之立祠于學莊定王公有記教官袁孚為之廣其祠】 宣和閒郡守毛友又一新之 【 宣和閒毛友守鎮江一新學宮仍舊者惟廟及二堂而已友并為之記今不存】 建炎初盡廢為倉囷 【 建炎初學舍盡廢而為倉囷其倉官又撤其餘以營廨舍】 紹興三年郡守胡世將復之稍加補葺 【 紹興三年端明胡世將復之因陋就簡稍加補葺以來學者然舊學仍為倉諸生所舍者廟廊而已】 九年厄于兵火郡守程邁實昉營治 【 紹興己未廟厄于兵火講堂亦焚撤幾半程邁守潤即日先治堂舍以處諸生倉卒趣辦僅庇風雨次作大成殿未及成而趨朝乃度所用而畀之學閱二政雖各以羨餘助修費而財力支絀終不克集】 十一年郡守劉子羽乃大興復歸附後元貞改元教授徐碩復修仍自為記 【 其略曰潤學興廢始末前政昌君士氣記之詳矣碩不敢贅昌君之蒞茲學也勤職業明本要于廟則葺大成殿于學則葺成德堂他欲悉葺而完之會去弗及竟昌去碩來碩與昌同為戊辰進士越二十有五年復以交承敦夙契則凡昌之欲為而未竟者非碩之責而誰責越二年得新漲沙田四百餘畝又明年得開耕閒田二千九百餘畝今天子尊崇孔道訓敕攸司俾以贍學錢糧供祭祀贍諸生卹貧窮修廟宇德至渥也碩備員于茲敢不勉思厥職對揚君命乃省浮冗會奇贏傭夫匠聚材甓自廟庭而下堂皇齋序咸俾繕治宮牆而內重門複廡悉加塈雘以至倉庫亭宇庖湢整飭各如法是歲夏四月經始至訖事僅五月工善吏勤不趣而辦諸生請記之碩謝曰碩于茲學非能撤而新之也苟完而已矣非能廓而大之也仍舊貫而已矣非能出私財以佐用也不侵公而已矣碩何功焉諸生固以請辭遜不獲進而問之曰是學也一歲不修可乎曰一歲不修則壞者什之二三歲不修可乎曰三歲不修則壞者什之五積數歲不修可乎曰積數歲不修則壞者什之九而學非其學矣士之為學亦猶是也傳不云乎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二三子勉之既以語諸生且嘉其請之不已于是乎書】 至大四年教授張鳳翼更葺吏部主事俞庸為記 【 其略曰至大辛亥庸歸自京師謁先聖廟周廊廡閒楹楯豐潔丹堊炳明邦人士曰此教授張君之為也惟潤學歷年滋久日就傾圯君始至心匑匑不自甯曰學所以祀聖師育人材而蕪敗不治繄誰之責迺徵工度材壞者畢葺費夥力難爰集茲緒是宜有紀而君弗自以為功昔教授昌公養浩實營葺之子先翁嘗記之今記子奚辭焉云云】

    大成殿

自程閣學邁草創劉待制子羽增修之後歲月既老岌岌將頹嘉熙戊戌七月教授劉卿月到官首議興修會文昌吳大魁潛開藩主盟學校有金壇登榮莊歲收千石為豪民馬彥明妄訴于漕司欲以六分與之劉教授爭之力白于郡吳文昌申明漕省盡歸學產會米直稍穹得以鳩工度材重修殿宇與創始等費錢一萬六千緡米二百石廊廡戟門表裏一新吳文昌有記

    先聖廟

南魯郡寄治時立 【 丹徒舊有孔子廟南魯郡寄治時立之見地紀志】 齊太守江祀修 【 齊晉安王寶義刺南徐江祀以南東海太守行府州事治下有宣尼廟久廢不修更開埽營立】 然莫詳何所也宋太平興國中郡守柳開乃發舊創新在今學之西 【 太平興國八年秋柳開自常移潤乃發舊創新造遷夫子之廟其顏子孟子以下門人大儒之像塑繪配享于座既石紀之且言潤在江南為上郡有孔子廟當僭偽時闕法莫或崇葺之則知五季以前固有之矣見張扶修學記】 建炎初為屯兵所據 【 建炎初學舍盡廢獨留廟宇以處士雖經兵火幸不及焚而又為屯兵所據】 紹興九年毀于火郡守程邁復建之 【 紹興九年新安程邁守潤之三月大成殿屢及于焚乃謀費于州人會州豪及浮屠氏有以其贏來獻者于是鳩材庀工未得數月而殿成見于汪藻記】 門列二十四戟 【 廟門牓曰至聖文宣王廟刑部郎官徐兢篆額】 十三年郡守劉子羽增刱 【 紹興壬戌待制劉子羽守潤增刱廟學始備見張扶記】 歲久頹敝嘉熙三年教授劉卿月更新之 【 自紹興己未草創至嘉熙己亥歲月既久廟宇頹敝教官多拘于陰陽之說因循不葺三山劉卿月到任首議興修有金壇莊為豪民侵奪復歸于學米價稍穹遂度材鳩工費錢一萬六千緡米二日石閱三月告成自殿而廡自廡而門表裏為之一新規模視舊益宏壯矣見吳潛記】 歸附後至元二十八年教授昌士氣復修之仍為記 【 其略曰潤有學自宋嘉熙戊戌吳公潛以閫臣尹釐茲土始議繕修距今又三百三十有甲子矣風雨漂搖鴟鼠巢穴木腐瓦落不足以揭虔妥靈迺至元己丑某謬以迂疏領茲學事至之日齋遫奠謁瞻顧咨嗟退而歎曰世之學孔氏者必斥佛老為異端今郡國不過一孔廟耳而梵宇琳宮棋布天下兵燹後狹百堵之側陋搜材以究奇邃殿延閣連雲切漢丹雘金碧炤爛崔嵬至與太紫儷美者不少也而吾夫子之廟像設黯味采飾陊剝右平左(土戚)將就毀傾士為此懼儳焉不能終日思撙浮費而一新之歲且薦豕飢士腹弗果徵工僦功卒愆于素歲辛卯僅獲一稔教養外薄有贏餘適際聖天子特頒詔旨申崇儒教許以廩稍之入理廟庭贍衿佩有司勿問出內乃白廉使乃告郡侯乃請于提舉司議以克合鳩匠慮材俾正錄直學分董其務蓋瓦之破毀者完之級磚之宿缺者甃之棟梁榱桷之腐撓朽蠹者一切易之門窗欄檻必整必實裛以藻繪文以堊朱元蔭耽耽渥彩暐暐比仲秋釋奠而神棲法庭煥然非復舊觀矣云云】 延祐二年教授王天覺增創殿之前軒 【 延祐二年始置大成樂增建前軒以容樂生】 天歷元年教授哲馬魯丁重建東廡今為屋三十六閒後殿三閒在大成殿北舊名御書殿宋紹興十二年郡守劉子羽建 【 紹興癸亥以後高宗屢賜御書有易詩書孝經論語春秋左氏傳又書之周官篇及孟子樂毅論羊祐傳先聖贊七十二賢贊法帖手詔損齋記總五十四軸皆墨本又有裴度傳嘗賜宰臣張浚董師江山立石于此今皆不存焉】 歸附後至元十五年教授林桂發徹而新之迨今未加繪飾也

    先賢祠

在廟之西宋嘉熙三年郡守吳潛給木材命教授劉卿月鼎創分東西中三室東以傳道之統濂溪明道伊川橫渠晦庵南軒東萊七先生繪像為一祠中以鄉先賢魏國蘇公頌莊定王公存忠簡宗公澤殿撰陳公東為一祠西以前郡守京使柳公開文正范公仲淹直院錢公彥遠康節張公昇禮部員外郎楊公傑大學毛公友少傅劉公子羽為一祠嘉定後以濂溪諸先生遷于中室而兼祠象山慈□二先生蘇魏國諸公遷于西室而兼祠漫塘劉公宰實齋王公遂東室則兼祠樞密沈公复中書萬公鍾待制程公邁侍郎董公苹參政錢公良臣侍郎邱公壽太師趙公范皆有功于學校者也文忠蘇公軾塑像舊在都統司不知何年遷于此

    文昌祠

三閒在廟之東 【 詳見神廟門祠類】

    地靈祠

四閒在廡後西南隅至順三年教授韓祺重修

    祭器庫

三閒在戟門之西宋嘉熙三年教授劉卿月移建 【 舊在廟西廊祠堂後】

    樂器庫

三閒在廟後東偏延祐三年教授王天覺易置

    肅容所

在戟門之東

    成德堂

五閒在廟之東宋元祐中郡守林希鼎創紹興中廢郡守劉子羽重建開慶初郡守徐木修歸附後至元二十八年教授昌士氣增修永嘉俞德鄰為記 【 其略曰成德名堂漫不知其所始徵諸扁顏篆筆徑二尺旁著守臣俞烈書按烈以嘉定改元出守茲土則成德之名或昉乎是規制簡朴不華不陋每旦望奠謁畢冠珮憲憲揖讓而升師氏據皋比橫經析理正錄帥長諭陪講以序郡將眾文武官環坐竦聽已各趍出蓋闡明義理之區而非游焉息焉之地也郡博士昌君請記于余余曰堂作于前人而記成于後人或者得無誚乎君曰掠其締構之美則不可記其名堂之義以詔後學惡乎而不可余于是拜手而言曰成德之義著于易者以德行言也見于孟氏之書者以資稟言也然上帝所降之衷生人所受之性窮古今越宇宙則一而已古之民德日歸于厚今之民德日趨于薄豈天賦之爾殊哉其所以教者異也嘗試求之三代之學莫盛于周自周以降莫備于宋周之制合以井校聯于比閭教以庠序道以師長維以諫救考以德行道藝民生七歲而入小學十有五而入大學所學皆正道所習皆正人奸聲亂色不留于聰明淫辭詖行不蠱其心術故其成德也易宋之制雖不逮于周然自嵩陽廬阜睢陽嶽麓立之師徒錫之經傳至慶歷以後郡邑無小大皆詔許立學亦三代以還所未有也故雖科目取士未能一如鄉舉里選之舊而得人之盛視漢晉隋唐或者過之迺如周程張朱十數君子續往聖既絕之學啟來哲不傳之祕使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之道粲然復興蓋三代之儒而非漢晉隋唐之所謂儒也今聖天子以神武混一區夏車書萬驛雨露一天沚莪泮芹生意績績鄉有鄉師邑有教諭郡有教授置提學以綱維之命廉訪以勉勵之而又蠲其力役均其廩稍立為歲貢之法士生斯時亦云幸矣夫金甲排蕩青衿憔悴固其所也冠進衣逢復不失為士之貴士之自貴宜何如耶詞華易以喪志記問易以溺心權利易以倍誼淫哇易以亂雅虛無易以害道皆吾黨所當深懲而力絕者也充是四端行于五典由格物致知之功極而至于治國平天下之大皆吾黨所當慎思而篤行者也呥呥而鄉鄉而飽不此之務卒無以自別于凡民此何為者哉秉彝好德人所同也誰夙知而莫成亦教者之過也方今學未如(月尤)贅然且欲為人師者固無足與議君少以明經炫譽六館擢第奉常年高德邵職教是邦官雖庳師道繫焉不庳也作新斯文陶成舊俗使人有士君子之行以仰稱聖天子樂育之仁此政君之責也君何得無情哉況邇來多士既釋然科舉之累而潤之為俗朴而好禮又隱然泰伯季子之遺風其為人易化其為教易行是可與入德者也君又何得無情哉君始至承前人玩愒之餘士無愨祿疏稗弗贍繼以淫潦田不遇歲君既樽浮剔蠹給其朝夕立小學禮耆儒校文藝人知嚮風迺飾殿堂迺葺門廡棟楹桷榱之腐撓者易之蓋瓦級磚之破毀者完之丹黍黝堊之漫漶陊剝者鮮之井浚而洌池闕而深亭塈而潔垣墉欄檻香閼庖湢靡不畢整亦可謂材也已官雖卑以道自尊齒雖宿以才自壯甚非俗儒所能為也是皆可書也余故樂道其事不復以固陋自解若夫肆成人有德小子有造以無負昔人名堂之初意邦之人士其懋哉懋哉】 東西兩廡二十閒其東廡則延祐二年教授王天覺重修之西廡則後四年教授家晉孫鼎建之始為四齋曰志道曰據德曰居仁曰由義至元十六年教授林桂發增置二齋曰存心曰養性元貞改元教授徐碩又增二齋曰敬老曰正蒙合為八齋各有爐亭為諸生肄業之所

    三鱣堂

六閒在成德堂後宋元祐中郡守林希建 【 元祐中林希守潤既建講堂乃於其後復建堂名三鱣為教官退食之所舍法行士日益眾繼以增置楊右史邁書匾焉】 景定初教授趙孟迵撤而新之上為藏書閣歸附後大德五年為颶風所摧至大改元教授王公進重建延祐五年教授家晉孫增創旁屋以為儲書之所

    淵源堂

三閒在三鱣堂西宋景定四年建為諸生會食之所前鑿池蓄水以備不虞教授潘夢說有記

    采芹亭

三閒在淵源堂南旁兩閒為吏舍

    學庾

在戟門之東

    公廚

在三鱣堂之東

    正錄位

五閒在公廚之西

    直學所

在成德堂南

    學門

宋紹興十年創徐兢書扁淳熙中教官袁孚以規制未備重修仍以舊扁揭焉

    德音亭

在學門之左 【 即舊采芹亭基亭後為池象半水教授孫繼學所建】 元貞元年教授徐碩創亭中碑二一刻勉勵學校詔 【 文曰孔子之道垂憲萬世有國家者所當崇奉曲阜林廟上都諸路府州縣邑應設廟學書院照依世祖皇帝聖旨禁約諸官員使臣軍馬毋得于內安下或聚集理問詞訟褻瀆飲宴工役造作收貯官物其贍學地土產業及貢士莊諸人毋得侵奪所得錢糧以供春秋二丁朔望祭祀及師生廩膳貧寒老病之士為眾所尊敬者月支米糧優恤養贍廟宇損壞隨即修完作養後進嚴加訓誨講習道藝務要成材若德行文學超出時輩者有司保舉肅政廉訪司體覆相同以備選用本路總管府提舉儒學肅政廉訪司宣明教化勉勵學校凡廟學公事諸人毋得沮擾合行儒人事理照依已降聖旨施行彼或恃此非理妄行國有常憲甯不知懼宜令准此】 一刻加封孔子詔 【 文曰蓋聞先孔子而聖者非孔子無以明後孔子而聖者非孔子無以法所謂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儀範百王師表萬世者也朕纂承丕緒敬仰休風循治古之良規舉追封之盛典加號大成至聖文宣王遣使闕里祀以太牢於戲父子之親君臣之義永惟聖教之尊天地之大日月之名奚罄名言之妙尚資神化祚我皇元主者施行】

    井亭

在廟西墉之外初牓曰泮泉後易名育德

    教官廳

二東廳舊在學之西偏宋淳熙中教授王極得邑人廢地于學之北乃徙建焉 【 郡人田曉為記今不存】 後復得夏侯朝散宅基拓而大之為屋凡三十六閒後堂歲久弊陋咸淳初教授李士龍重修門牆壯麗歸附後大德五年七月一日為颶風所仆教授黃一龍張翼鳳屢加繕葺且備詞憲司約束權貴毋使占居張翼鳳自為記 【 其略曰頃年以來為教官者往往取媚時貴視官廨為棄物俾之占居棟撓屋壞恬不之顧古人有居舍館者一日必葺廳事非舍館比也縱不能葺其可棄之耶雖然據而居之者身則安矣心果安乎後之來者尚鑒茲哉】 西廳在東廳之側宋景定閒教授徐沂建今廢而遺址尚存 【 景定閒諸州分經賦教授各一員鎮江添差自徐沂始元無廳宇乃于東廳之側買高總管宅為之不華不陋宜儒吏所居廳有東西之分特以當時教官得名然西廳乃在東廳之東也】

    書籍

宋教官費塤置經史子集分為六廚取禮樂射御書數揭于上貯于成德堂之西景定初教授趙孟迵增其未備列為十廚而揭之三鱣堂之閣上歸附後散軼甚多所存者不及什二三耳

經五十部二百二十冊 【 易古註二冊易注疏四冊易正義三冊易程氏傳六冊易朱氏傳二冊易程楊傳二部其一四冊其一二冊易楊氏傳七冊易鄭氏說一冊易要義三冊易述言三冊易輯聞六冊大易粹言二部其一七冊其一六冊易句解四冊毅齋讀易記一冊書注纂五冊書正義六冊書楊張解一冊書約義三冊書講解四冊詩注疏十二冊詩朱氏傳七冊呂氏讀詩記四冊周禮注二部其一五冊其一二冊周禮注疏八冊周禮正義八冊周禮音義一冊禮記釋義二冊禮記音義一冊春秋經傳七冊左氏傳二部其一十冊其一三冊左傳分門四冊左傳節三冊公羊傳三部其一四冊其二各二冊公羊正疏四冊穀梁傳二冊穀梁正疏二冊春秋集傳十冊春秋正義二部其一十五冊其一十二冊春秋經傳集解六冊春秋年表一冊孝經百旨一冊孝經明皇疏一冊孝經范氏解一冊古三墳書二冊附于此】

四書十二部五十八冊 【 中庸章句一冊中庸或問一冊中庸輯略二冊中庸喻氏解一冊大學章句一冊中庸大學或問四冊論語古注二冊論語集注二部部各二冊論語通類一冊孟子集注三冊孟子五臣解六冊四書十六冊四書辨疑二部部各八冊】

正史十部百七十一冊 【 古史六冊前漢書四十二冊後漢書二十冊魏書四冊吳書二冊晉書二十七冊北齊書十一冊北史書二十三冊唐書三十冊唐書節六冊】

類史十八部二百四十二冊 【 資治通鑑百二十冊通鑑綱目二十冊通鑑詳節十三冊西漢策三部其一二冊其二各三冊漢書家範三冊漢唐策五冊漢唐事要二部部各二冊漢制唐宗議論四冊百將傳二部其一一冊其一四冊史提要六冊名臣言行錄四部其一十三冊其一二十四冊其二各七冊】

史評六部二十二冊 【 漢論三冊漢鑑三冊唐鑑二冊唐書列傳辨證五冊通鑑考異七冊大事記通釋二冊】

子十一部二十五冊 【 老子注二冊老子解一冊孔子家語三冊荀子二冊韓子一冊莊子二部部各三冊楊子法言一冊文中子三冊邵子皇極經世書五冊周子太極圖一冊定性書一冊】

集六十一部三百七十三冊 【 陶靖節詩集二冊李太白詩六冊杜工部詩十冊陸宣公集三部其一二冊其二各六冊韓昌黎集三部其一一冊其一九冊其一十冊柳柳州集二部其一四冊其一二十六冊樊川集三冊乖崖集三冊范文正公集六冊李泰伯文三冊司馬溫公文三冊六一先生文二冊臨川集九冊三蘇文十八冊東坡奏議十五冊潁濱集六冊淮海集五冊龍溪集五冊浮休集十冊龜山集五冊山谷集五冊澹庵集十二冊水心集四冊屏山集二冊象山文集十冊朱文公感興詩一冊曾文肅公集十冊武夷集十一冊簡齋詩二冊劍南集三十一冊忠惠集七冊斜川集二冊平齋集六冊妙峰集七冊陶山集四冊橘山集三冊靜春集十冊大名集六冊毘陵集五冊無為集五冊高隱集二冊瀘溪集三冊浩高集三冊炎淳集三冊章貢集五冊復齋集一冊東湖詩三冊瀑泉詩二冊信庵詩三冊石屏詩三冊日涉園詩三冊涉齋詩集十冊松坡詩一冊順適堂和陸絕句二冊可齋雜槁八冊梅花集句三冊】

類集十六部八十四冊 【 唐文粹二十二冊唐絕句三冊百家詩十二冊宋文海九冊潤州類集二冊京口詩二冊古文標準四冊觀瀾文三冊回瀾文三冊傳道詩一冊江湖詩二冊南北新吟五冊廬陵文粹五冊名公獻壽詩二冊豫章集四冊盛山集二冊滁陽集四冊】

論六部十九冊 【 奧論三部部各三冊論統六冊萬戶論料二冊近體論料二冊】

志五部十一冊 【 鎮江續志三冊通志二冊六峰志三冊南垂總勝集二冊邵陵類槁一冊】

經說五部七冊 【 審視錄一冊鹽石新論一冊論語士說一冊經學發明二冊二經雅言二冊】

語錄三部三十冊 【 上蔡語錄一冊晦庵語錄二十七冊南軒語錄二冊】

傳記八部十二冊 【 說苑三冊世說敘錄二冊范蜀公正書一冊溫公學官制一冊孔庭廣記一冊夢溪筆談一冊為政九要一冊荒政編一冊考古議論一冊】

類書十七部百十八冊 【 山堂考索二十冊毛友韻略五冊經學會元八冊經學足用六冊性理文錦四冊待問會元十二冊文史聯珠三冊翰林叢珠四冊職林三冊策海會同十冊錦語八冊群書類句六冊名賢表啟五冊詩家矩範七冊詩人膏馥二冊詩學押韻大成五冊泛應錄十冊】

書板舊刊甚富閉置暗室歲久朽蠹無復修補今所存止二十八種五千四百四十七板惟棠陰比事則教授朱天珍之所增也 【 易源二百十九板毛詩旨說十八板三禮圖百三十七板論語士說十九板四注孝經八十四板孔子家語二百二十五板二注老子五十九板文中子百三十七板新序百五十九板古經注三十板范蜀公正書二十五板少儀外傳九十四板侯國通祀六十一板溫公官學制二十四板審是集四十五板陳祕撰奏議六十六板鹽石新論三十板迂齋古文五百九十七板刻漏圖三十六板京口耆舊傳百六十二板京口詩集百三十九板潤州類集百六十三板鎮江志八百九十板荒政編十九板樂善錄百八十板備急方三十七板萬花谷千八百四板棠陰比事八十板重修鎮江志一千一百一十七板】

祭器舊五百餘事皆竹木器宋淳熙閒郡守耿秉依儀式鼎造歸附後教授王公進郭景星王天覺家晉孫累政增置皆易以銅其籩俎篚則循用舊物焉 【 犧尊象尊各六著尊太尊壺尊山尊各二簠百有七簋三十三罍洗各一爵八十七坫九十九豆百六十勺十八毛血盆二爐大小二十瓶大小二十六】

祭服舊四十餘襲亦耿秉制歸附後所存惟銀珮十而已累任教官增造而易以今之制度云 【 唐巾二十唐帽四十五深衣三十三白襴衫四十五苧襯衫三十五束帶四十五皁革三十五頭褐袍角帶槐簡各二】

樂器舊無之延祐二年總管段庭珪教授王天覺鼎置麾幡一琴十瑟二 【 又鐘磬各十六虡二笙簫各二塤篪各二洞簫二柷敔各一止籈一搏拊一】

    學產

舊志所書甚略今以延祐二年之所經理泰定四年之所稽考者具載焉

     田土

田一百九十七頃二十五畝八分三釐二毫 【 成熟一百九十六頃八十畝四分五釐二毫荒閒四十五畝三分八釐免官賦一百七十六頃七十八畝六分二釐二毫納官賦二十頃四十七畝二分一釐】

地四十三頃六十畝二分七釐五毫 【 租地二十七頃八十九畝五分一釐六毫基地一十畝六分一釐六毫四絲白地二畝三分八釐二毫六絲蘆灘地四頃五十畝山岡地九十四畝二分六釐塗泥白水灘地一十頃一十三畝五分成熟三十二頃五十二畝五分一釐五毫荒閒一十一頃七畝七分六釐免官賦二十七頃七十九畝五分八釐五毫納官賦一十五頃八十畝六分九釐】

山一十頃一十六畝二分九釐六毫 【 並免官賦】

池塘九十六畝 【 並免官賦】

蕩四十五頃九十三畝二分七釐六毫 【 並免官賦】

     租稅

糧六千四百三十六石二斗五升九合三勺三秒 【 白粳米一千三百三十石五斗七升八合四勺八秒糙粳米一千六百九十一石五斗七升七合四勺五秒白秈米三十六石五斗二升糙秈米一千五百六十七石六斗六升六合九勺小麥一千三百二十六石二升八合四勺五石九秒豆四百八十三斗八合零五秒】

鈔四千六百七十八貫二錢八分四釐 【 蘆租錢七百八十貫菜麥錢一千二百五十貫蕩田錢二千五十六貫六錢三分五釐山租錢一百二十五貫五錢桑租錢一十一貫二錢五分芋租錢一十九貫六錢塘租錢二十五貫隨田租錢一百四十六貫六分九釐房地錢二百六十四貫二錢四分俱納中統鈔】

絲一十兩

錄事司地山一十六畝二分四釐九毫 【 基地一十畝六分一釐六毫四絲白地二畝三分八釐二毫六絲山三畝二分五釐並免官賦】 歲入租鈔二百六十四貫二錢三分 【 並納中統】

丹徒鄉都田土一十四頃三十三畝七分五釐八毫 【 田四頃七十八畝八分四釐三毫地一頃三十六畝七分一釐五毫山七頃一十二畝九分四釐塘一十一畝荒山岡地九十四畝二分六釐並免官賦】 歲入租糧一百四十三石一斗七升五合七勺 【 白粳米四十一石五斗五升八合糙粳米五石白秈米三十三石二斗一升糙秈米一十九石二斗一升三合小麥三十五石九斗九升二合七勺豆八石二斗二合】 鈔一百一十九貫五錢 【 並係租山錢納中統鈔】 絲一十兩

丹陽縣鄉都田土五頃九十四畝五分八釐 【 成熟田五頃四十六畝七分地二畝五分荒閒田四十五畝三分八釐並免官賦】 歲入租糧一百二石七斗九升六合五勺 【 白粳米二十九石八斗四升六合二勺糙粳米五十三石一斗七升七合七勺糙秈米二石三斗七升五合小麥一十七石四升七合六勺豆三斗五升】

金壇縣鄉都田土一百五十一頃九十七畝六分九釐六毫 【 田一百二頃一十一畝七分九釐五毫地九十二畝五分一釐九毫山三頃一分六毫蕩田四十五頃九十三畝二分七釐六毫並免官賦】 歸附後歲入租糧一千二百四十七石二斗六升三合二勺八秒 【 俱納白粳米】 鈔二千二百二貫七分四釐 【 蕩田鈔二千五十六貫六錢三分五釐隨田租錢一百四十六貫六分九釐並納中統鈔】

官沙莊在丹徒縣大慈鄉宋寶元中郡守范仲淹有請給賜 【 自寶元閒文正范公仲淹守潤日有請于朝遂給賜閒田其時民戶租佃歲輸錢三千九百貫以資養士】 隆興中教官戴幾先爰始經理 【 隆興甲申距寶元幾百二十餘年本學自募人耕作教官戴幾先貸郡帑經理命學職鳩材瀦防設版得田三十頃三十八畝雜草蘆苗灘地七頃二十二畝】 嘉定中教官楊邁復取灘地圍而成田 【 嘉定庚午教官楊邁復取灘地圍而成田歲入夏秋絲麥禾菽各有定數所輸沙田租田七百八十貫自乾道庚寅始立新額越二年郡守宋貺為列于省而蠲免其半歲納三百九十貫文】 寶慶中為風潮所衝教官邵夢龍更築新岸 【 寶慶閒教官邵夢龍任內風潮衝坍岸壩自後刺入圍裏新岸外得田三十二頃六十一畝有奇外有蘆苗灘地四十餘畝其地南至坡岸裏水溝北至本學胡百七門前大岸外腳東西並係民戶蘆場所有元納沙田租錢于簽判廳其數仍舊錢會中半】 歸附後凡為田地四十頃八畝八分二釐四毫 【 田二十七頃四十三畝一釐七毫地七頃三十畝八分七毫蘆灘地四頃五十畝水塘八十五畝】 歲入租糧一千八百七十六石七斗三升九合三勺 【 糙秈米一千二百一十三石六斗八升七合一勺小麥四百七十石六斗三升七合三勺豆一百九十二石四斗一升四合九勺】 鈔八百三十四貫六錢二分 【 蘆租錢七百八十貫塘租錢二十五貫桑租錢一十貫二分芋租錢一十九貫六錢俱納中統鈔建言稽考冊內本莊朱明舊佃田土至順三年十月徐貴乙等三十七戶撤佃東岸田土一段八十七畝二分五釐東至湯宅岸南至古跡腰溝西至戴新蘆場北至本學大岸西岸田土一段八十畝東至本學水潭西北至本學大岸南至本學龍王港老觀觜一段三十畝二分五釐東至學港西南至楊家岸北至王承佃田總計田一頃一十二畝五分地八十五畝歲科米三十九石三斗七升五合豆一十七石麥二十七石三斗七升五合又未栽蘆灘地二百餘畝內二十五畝生長蘆苗佃戶徐得貴等承辦租錢中統錢三十貫餘地未計頃畝候栽種蘆葦依例納租俱係至順三年起科額數不在青冊之內】

楊樁沙在丹徒縣丹徒鄉宋淳熙中郡守錢良臣以閒田歸于學 【 丹徒鄉楊樁沙元有寬剩田一十三頃三十七畝因勝寺僧與士人楊氏互爭不已淳熙癸卯郡守錢良臣以俱不應得撥入府學而歲納沙田租錢二百八十貫錢會中半後因江潮走坍見存者七頃九十五畝有奇而沙田與租錢輸納于簽判廳仍舊】 嘉定中復佃接壞閒田 【 楊樁沙接界有寬剩田八十畝民戶尹其姓者與呂寶謨莊在爭界至嘉定十二年郡守邱壽雋以其田沒官本學請佃為業歲納僉判廳沙田租錢五十貫文】 歸附後田地九頃二十六畝三分九釐三毫 【 田八頃七十一畝六分八釐地五十四畝七分一釐三毫並免官賦】 歲入租糧五百石九斗一升三合七勺 【 糙秈米三百二十四石五斗二合六勺小麥一百六十三石八斗一升七合五勺豆十二石五斗九升三合六勺】 鈔一貫二錢三分 【 桑租納中統鈔】

胡鼻莊在丹徒縣丹徒鄉圌山之北宋舊為贍學蘆場建炎後為豪民冒占紹興丁卯復歸于學 【 胡鼻灣莊舊係贍學蘆場自罷三舍之後又經兵火為豪民聶宗義冒占紹興丁卯宗義與徐其姓者互爭經有司自陳復歸于學自後圍而成田凡三頃五十畝歲納沙田租錢四十七貫然歲久江潮走坍止有田七十七畝有奇而沙田租錢仍舊納僉判廳】 沙後復漲咸淳中又為豪民所侵通判主管沙田仍牒付學管業 【 咸淳九年為本鄉居民趙一飛侵占本學訴于官準鎮江府通判主管沙田事牒趙一飛元占胡鼻觜雞冠觜一帶灘地二百二十三畝二角一併撥與本府學管業仍請將下腳塗泥白水自行斟酌據數認定一併納租見本學砧基冊】 歸附後併為豪民所敓延祐改元田復來歸學有記 【 其文曰初學有田在郡之丹徒縣丹徒鄉十都圌山之陰自胡鼻石觜扺孔家廟灣中山石觜橫山趾下極大江塗泥宋咸淳年有趙一飛者爰始侵占學言之郡郡業諸學混一後田旁沙益可墾一飛死其子允成有地鄰學田私貨于豪民邱永崇永崇乃並緣蒙昧包括吾田占租于官學申理省臺鞠究永崇佃業無所根據口伏厥辜田乃復舊大德改元永崇輩立虛券以田千八百餘畝質于鎮南王乳母家蒼頭歲哥盤踞攘敓有司莫敢誰何丞相答刺罕由江浙行省大用入朝道經朱方儒生叩馬陳訴丞相命從官窮詰械永崇巿區罪逮支黨復歸吾田永崇怙終罔或懲畏益長虣口縱橫每夏若秋輒鳩合歲哥擁嫖忽猛鷙男子控弦臂鷹隼嘯歌騰突動數十騎至遇儒生搒辱之驅迫農民旦莫奮勵摽掠麥禾絕江西去眾拱手無能前者學凡移縣申府聞監察御史肅政廉訪司上達省臺綿曠歲月詳擬明斷以十數計永崇且死弗悛其子德仁世其惡後歲哥失勢德仁稱已業永安莊田獻佃鎮南王府獲緡錢萬五千儒生蕭去病等控告省臺省臺檄郡郡達魯花赤嘉議太平公總管太中段公暨寮屬長吏固執公議弗撓弗奪亟命縣尹趙孝祖教授郭景星行田具狀令德仁前導指畫弓步大小十有二圍為田二十八頃九十五畝九分四釐具集里胥父老地比之民根覈驗著延祐元年夏始名田制斂法輸賦官廩二年奉詔經理自實德仁又妄稱已馬田言于官且糾結鄉口里正猾民執驗其說夏四月天子命重臣奉使宣撫江南既聽政教授王天覺率儒生孔克懋蕭去病等拜行府訴焉廷詰兩造去病具對辨析德仁理詘辭窮竟黨與服罪申命郡縣歸田于學秋七月鎮南王自京師就第廣陵郡乃述使命移告王傅啟奉王命以田來歸先是行省具以其事咨都省四年省檄甫至追德仁所獲緡錢沒入于官奎適承乏攝學事諸儒請以本末勒諸石併以省檄刻之不朽余誼不得辭於乎有司法令明備賢能在官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彼邱氏子將胡然耶豈頑冥強梗物有所閒必噬嗑而後亨耶吾田之復固有時哉聖朝惠育多士恩澤洋溢侵奪贍學地土有明詔佌佌小夫孰敢予侮繼自今敬慎持守毋易以忽茲田也其永久無斁矣延祐四年正月學錄權學事過奎立石】 田土五十五頃一十七畝五分三釐三毫 【 免官賦田一十頃五十二畝六分八釐六毫地八頃三十六畝九分五釐七毫納官賦田二十頃四十七畝二分一釐地九頃二十五畝一分八釐灘地六頃五十五畝五分外有接連下腳灘地不計頃畝東至中山石崩觜陳家港西至胡鼻石觜南至已圍田岸北至大江泰定三年九月內申蒙總府下縣保勘委係儒學地土榜諭諸色人等毋得侵奪】 歲入租糧一千六百七十六石三斗七升二合八勺五秒 【 糙(禾亢)米七百七十四石九斗八升七合七勺五秒小麥六百三十二石六升四合五勺五秒豆二百六十九石三斗二升五勺五秒至順二年佃戶許端七等告隱瞞田地總委教授韓祺錄事陳奎丈量出田土一頃一十七畝七分五釐三年教授徐圓體勘出佃戶許辛三等一十七戶田土三十七畝五分并宗文彬等帶租田地通行起科增糧一百四十九石六斗八升四合七勺五秒】 內輸官賦絲三十斤六兩五錢一分米一百七十一石五斗五升六合鈔 【 中統】 一百八十三貫九錢八分 【 蘆課錢係諫壁稅務收】

沙窯田水東堡在丹徒縣丹徒鄉塗泥白水灘地三頃五十八畝歲無租入

登榮莊在金壇縣登榮鄉學田圩田一十五頃六十畝四分五釐六毫 【 並免官賦】 宋紹熙迄嘉熙中民爭佃作進狀朝省教授劉卿月以事本末申府守吳潛責民歸之學初為田一千四百八十一畝歸附後增今額歲入租糧八百五十八石四斗一升二合 【 俱納糙粳米舊收一千一百餘石乃用文思院斛以今官斛準之實得八百五十八石四斗一升二合之數也】 鈔一千二百五十貫 【 每歲夏初驗田中所種菜麥起徵租錢俱納中統鈔】

貢士莊丹徒丹陽金壇三縣皆有之田凡一頃七十十八畝八分二釐五毫 【 丹徒縣八十四畝一分一釐三毫丹陽縣五十一畝七分五釐二毫金壇縣四十二畝九分六釐俱免官賦】 歲入租糧七十三石一斗四升七合二勺五秒 【 米五十七石三斗一升三合五勺丹徒縣一十九石九斗九升四合五勺丹陽縣三十三石二升二合金壇縣四石二斗九升六合小麥一十三石四斗二升七合七勺五抄丹徒縣一十一石一斗五升三合七勺五秒丹陽縣二石二斗七升五合大豆二石四斗五合並丹徒縣】 宋舊有蘆地歸之府 【 慶元三年有浮屠氏陰占沙田豪民兼并蘆地太守萬鍾稽檢得實以屬之郡每歲樁管儲之三年凡六千緡以待賓興助其入京新貢百千恩免半之過省百五十千宗之武舉三千餘悉供秋闈教官陳德一有記嘉定閒寺僧訟不止郡欲絕其爭乃以歲入歸之府不復以助貢士】 金壇羽流沒官田歸之縣儒 【 又有金壇羽流沒官田歲租二百餘石送學貢士未幾金壇士流爭乞歸之縣縣貢士之禮不逮于前】 端平閒乃以丹徒沒官田添助貢士 【 端平閒有沒官田在丹徒縣長樂鄉上塘村歲收十九石九斗有奇錢十八貫有奇麥八石三升有奇何秘監處久撥送府學添助貢士之費別歷收支三年所積不多隨宜供送而已】 嘉熙閒復割金壇登榮莊米二百石以益之 【 金壇縣登榮莊為馬彥明彊占爭佃紛紛至于朝省端平閒何祕監申省取回本學每年撥三百石為勸駕用馬彥明互訴不止嘉熙三年運司僉廳欲撥還馬彥明劉教授卿月申漕司力爭吳尚書潛申省仍舊以二百石為貢士莊三歲所收稍豐士與計偕津送增厚】 咸淳中始有此莊 【 本學有宋咸淳四年碑刻云貢士莊田米一百三十一石七斗四升八合五勺係照當時梭斛蓋既有此莊則登榮之米宜仍為養士用也】 歸附後止今額 【 至元二十五年本路總管依奉江淮等處行尚書省劄付取勘到本路管下三縣實有貢士莊荒熟田土一頃七十八畝三角五十步該納糧七十三石一斗四升七合二勺五抄租鈔五錢內有荒田排年召佃開耕然以前後學官更換不一佃戶圍甲通同作弊止以舊納租糧三十石五斗八升五合六勺報官至順三年十一月省委紹興路諸暨州知州陳(逛去狂改方)馳驛至郡從實查勘乃得此數】 每三歲大比則輸之行省以裨秋闈之費士之中選者每名約支鈔五百貫資赴京師 【 延祐二年二月奉江浙行省劄付中選舉人遠赴京師理宜資給每名約支至元鈔二定行下元貢路府于本處贍學錢糧內支給敦遣三年十二月欽奉聖旨節該江南赴試舉子于貢士莊所出錢糧內津助無者于贍學錢糧內從宜應副以禮敦遣】

   醫學 【 醫學○鈔本此條在貢院條後】

未建每旦朢則教授率醫生奠謁于三皇廟畢會講于廟廡締構之義尚有俟焉

書籍 【 聖濟總錄百二十冊】

學產無

      陰陽學 【 陰陽學○(鈔本此條在貢院條後) 案此卷首載學校敘云昔之為學也一今之為學也增其三焉曰蒙古字曰醫曰陰陽夫儒學之前既先之以蒙古字學(卷十七學職敘云國字在諸字之上故以冠於三學之首)則儒學之後自當繼以醫學陰陽學不當至貢院後始述此二學也今改正至於三縣儒學皆當列於本府諸學之後不當列於各處書院之後(宋志學校門書院在縣學之後)今亦改正】

未建亦附于三皇廟

書籍無

學產無

   丹徒縣

        縣學

在淮海書院西 【 即儒林里】 縣西二里舊有夫子廟後廢 【 祥符圖經夫子廟在縣西二里是時尚未立學蓋州縣有學自宋慶歷閒始】 宋崇甯以後附于郡學東隅 【 在郡學成德堂之東】 建炎兵火與郡學俱焚紹興十七年宰趙學老重建 【 教授吳武陵記石刻在舊縣治西廡今不存矣】 乾道七年宰韓元老嘗修後復頹圯寶祐四年教授孫繼學創明善堂于舊址景定四年仍改為學 【 景定四年添主學專管遂改明善堂為縣學見教授孫繼學修學記】 歸附後仍舊規延祐六年教授朱天珍建議創今所蜀郡青陽翼為記 【 其略曰惟皇制郡縣必有學縣視郡益近民以原本聲教故雖幽遠荒陋而漸摩化誘愈謹無棄丹徒浙右名邑是宜必有學者稽古載籍宋祥符中廟聖師而邑無學大觀中廟廢師生即郡學以祀且訓蓋緬邈湮沒而或未始建立也迄今跼蹐故常聲集景逝雖力不勝義然亦罔或克念者矣延祐六年冬教授臨邛朱君天珍實來維克恭勤以紀綱庶務由郡而邑教思無窮乃始建議舉焉時教諭四明翟有直敏事思職實先後之乃以狀聞之郡達魯花赤中大夫朵兒只總管李中大夫汝楫韙之命吏移稟憲司議以克合乃度地儒林里彰德營發學廩錢三千一百五十緡得潘氏故居屋二十楹地六畝有奇厥位孔陽面勢宏敞嚴飾中度宮廟實宜復為永久計撥郡學廩粟一百石歲祭月稍咸資焉延祐七年告成余謂黨庠術序今古異制而厲賢善俗之所以同然者有以也今載芟載柞立之宮室于以毖明祀嚴訓典涵泳聖謨規矩仁義聲武城之弦歌而賓興乎禮之三物賢師儒其亦知所務矣後之人思艱圖易勿替有引其亦懋敬之哉】

    先聖廟大成殿

三閒前為戟門即舊屋為西廡其東廡則教諭潘鑄鼎建始以明倫堂扁其額以為講肄之所而堂實未暇構也

    先賢祠

在殿之西偏奉祠濂溪明道伊川晦庵南軒五先生

    地靈祠

在殿之東偏教諭廨舍三閒在東廡後

     學產

     田土

田一頃八畝八分四釐 【 免官賦七十二畝二分三釐輸官賦三十六畝六分一釐】

地五十二畝二分五釐 【 免官賦四十五畝二分五釐輸官賦七畝】

     租稅

糧一十六石六斗六升三勺 【 糙粳米三石四斗七升糙秈米三石六斗六升小麥五石八斗五升三勺豆三石六斗九升】

   丹陽縣

    縣學

在縣治東初縣未有學而縣治東則有夫子廟 【 祥符圖經夫子廟在縣治東偏】 宋慶歷閒始依廟為學元豐初鼎新甃地 【 王致堯刻石記其略】 建炎焚毀紹興中草創乾道六年陳宰玠撤而新之寶祐景定閒屢加增修歸附後教官嗣而葺之然無所充拓也

    先聖廟

即舊宇也建炎兵火巋然猶存紹興十三年劉宰長民結茅為兩廡乾道六年陳宰玠重建

    眾賢堂

三閒舊在縣圃曰三賢堂始祠蘇丞相頌陳修撰東蘇居士庠 【 或曰蘇丞相讀書堂也】 宋嘉定閒徐宰文度遷于學之西廡歲久弗葺寶祐五年趙宰與慄改建增以濂洛諸儒而易其名曰眾賢

    地靈祠

在戟門之西

    成德堂

宋淳熙閒創 【 淳熙閒廢延陵縣為鎮移舊廳事為學之講堂】 建炎燬紹興十三年吳宰芭重建歲久將壓寶祐初胡夢高復易新之即兩廡為齋六日求仁曰好義曰隆禮曰篤信曰教忠曰教和今所存惟二齋耳

    庫

在戟門之東

    廩

在戟門之外

    直舍

在東廡之東

    公廚

在成德堂之西皆宋景定閒權宰高惟日建采芹軒在泮水之西

    祭器 【 銅犧尊一象尊二爵十一坫五簠簋各二爐一瓶二竹豆二十四篚七木豆二十二罍一洗一燈檠七燭臺二十鐵爐大小十三錫瓶二盤二】

    學產

     田土

田二十五頃七十七畝六分三釐 【 內一頃六十八畝在延陵鎮至元十五年為昌國寺僧所奪訟于有司皇慶元年復業延祐二年經理入冊僧復奪如故五年憲司責僧歸田刻石于學】 地二頃九十六畝五分五釐

山九十九畝五分五釐

     租稅

糧五百二十五石三斗 【 米二百九十三石五斗三升大麥四十六石二斗四升五合小麥八十四石八斗五升豆六十八石五斗五升五合蕎麥三十二石一斗二升】

鈔八十六貫二錢五分 【 中統鈔】

   金壇縣

    縣學

在縣治東南百步其初依舊夫子廟為之 【 祥符圖經夫子廟在縣治東】 宋紹熙初李宰松重建晦庵朱公書扁 【 永嘉葉適為記嘉定壬申松子琪來貳郡縣宰唐士列為立石今不存文見水心集】 越四十有九年嘉熙中吳潛以總餉兼郡命縣宰徐拱辰撤而新之邑人王尚書遂為記 【 其文曰金壇縣學在縣治東南百步慶元初知縣李君松始刱求扁于朱文公求記于葉水心而劉漫塘書之閱時既久浸以圯壞養士之廩因而侵占者有之移用者有之幾于廢鄉校而在城闕矣郡給米百石太守吳侍郎淵慨然念之益以廢莊逸庵之餘以付有司而莫之治也知縣事徐君拱辰聞之曰是不可以余去故怠請鄉里所敬者劉應龍張介潘用柔王虎文符應辰為學職而五人者亦請無續食以費公上乃謀撤縣庠而新之徐君及新舊丞各捐俸有差寓公大家咸竭力以就事時吳公已易鎮當塗賦私錢百萬其季潛以餉事領郡出錢倍之由是眾役並興百廢交舉縣有養濟坊在縣之前南出半為務官廢治半屬富民居君舉而直之大治觀光門外橋平補舊處西存袁侍郎甫所立登俊字南出為明德坊別求吳公書規模氣象軒豁呈露增東西廡視舊為高繪畫從祀闢治西齋前後直舍以居縣官而處學職庫庾庖湢莫不有所神祠吏舍移之門外中為明倫堂刻袁公所書額其上為尊經閣吳公復題以揭之後有修教堂則漫塘所題也東序祠縣令之有德于學者西序祠周程張朱氏之有教于民者九月入役十有二月而成明年正月聚鄉之長少釋菜行鄉飲酒禮徐君曰尚之所患者縣官不治學事而今既或治之矣顧士之來學何為哉屬遂一言發之遂有父兄在辭不敢而徐君益以請遂對曰學莫大于唐虞三代亦莫盛于孔孟身詘于一時而教行于萬世其功一也而千七百載閒道之行者日以塞教之明者日以晦洎乎本朝政教彰修始詔郡縣立學于是師友輩出而濂溪周子關洛程張子始發孔孟之傳以上及乎唐虞三代之大行之百年而南軒張子武夷朱子益闡周程張氏之祕以遠通乎孔孟之盛則士生是時其為學也達而易通其于道也開而易明宜非漢唐之所能及而乃拘牽于利欲之私習俗于見聞之陋不惑于異端則移于文墨甚者汨于發策決科而為患得患失之計迄無以收其放而存其良則其退而居于鄉也既無以化民而成俗進而仕于朝也復無以尊君而善治乃以學校為有司之事課試為士子之業嗟乎古人建學造士使之群居以相觀者豈若是而已乎今幸周程張朱氏之書所以發明天典民彝者甚厚而今也因胡公安國魏公了翁所請舉諸先生以從祀焉則即文公之書以達乎周程張氏循周程張之學以通乎孔孟磨礱薰炙之久沈浸醲郁之深又將日進于唐虞三代之盛禮義興行人材眾多其退而處也必將有以明善誠身其出而仕也亦必有以致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效豈非賢守令所為扶植學校之意哉徐君曰然遂曰是足以記乃不辭而書】 歸附後大德三年縣宰阿老瓦丁率儒生重修教諭錢塘全璧為記 【 其略曰金壇邑學創修歲月碑有記柱有刻梁有識可徵也風搖雨漂圯壞相繼支東而西傾補上而下漏士以為病今縣達魯花赤阿老瓦丁謂廢不葺職我之咎于是鳩工庀役權儒戶之彊弱而稱其事某所某主之某所某佐之歡然來同交手受命甫逾月凡門堂廡序神宇隸舍井井就緒視前有加云云】

    先聖廟大成殿

三閒即舊廟宇兩廡戟門則嘉熙閒所建也

    先賢祠

本東西直舍各三閒東曰崇報以祠縣令之有德于學者建學知縣安禧正奉趙公趙公建學始末未詳興學知縣李公西曰尊賢以祀先儒之有教于民者曰濂溪明道伊川晦庵南軒漫塘實齋少陽八先生

    明倫堂

三閒在殿之後其上為尊經閣宋紹熙初李松創嘉熙中徐拱辰復建 【 堂扁尚書袁甫書閣扁總領吳潛書】 堂東西廡為齋四曰志道成德修身明善

    集英堂

二閒在明倫堂後

    修教堂

三閒在集英堂後 【 漫塘劉宰書扁】

    六杉亭

在明倫堂前旁植杉樹六皆連抱森聳可愛故名

    觀善堂

三閒至元十九年縣尹于淵建以為教諭廳事

    射亭

在後圃初扁曰序賢更曰繹已今廢 【 郡守王埜為記今不存】

    祭器

皆鑄銅為之 【 犧尊象尊各一簠簋各二十一爵二十三坫二十二豆四十二杓三爐大小十三瓶二青玉圭一】

    學產

     田土

田一十五頃二畝九分八釐

地四十一頃七釐

山一十畝

蕩三十八頃七十八畝三釐

     租稅

糧六百三十四石四斗五升九合 【 米六百一十石八斗九升四合小麥二十三石五斗六升五合】

鈔四千一百五十六貫七錢四分 【 地租錢八十八貫七錢四分蕩租錢四千六十八貫並中統鈔】

絲五兩三錢二分

  書院〔貢院附〕

   本府

    淮海書院

在府治西南斜橋之儒林里舊在北固山西鳳凰池上宋淳祐中太常少卿高郵龔基先首議創立 【 宋端平丙午後淮士多避地京口時太常少卿高郵龔基先憫鄉士之修藏無所首建創書院以教養之時祕書修撰章琰工部王夬亨相與協成白于臺府餉使兼郡王埜慨然撥郡之勝地得鳳凰池因卜築焉凡淮鄉先達之持麾者皆捐金致助經始于淳祐戊申之春會李迪來守是邦徐木繼以總領兼郡極力經營累年始就復以其事白于朝有旨以淮海書院為額時賈似道為兩淮制置使助錢五萬貫及撥范家沙蘆場二所歲收頗為豐厚理宗書額以賜之】 歸附後至元二十七年為甘露寺僧所奪山長郭景星力訴于有司弗勝僦民居以肄諸生元貞改元教授黃一龍攝書院事輟歲租之贏以置今所凡為屋八十楹有奇 【 即工部王夬亨故居】 然草創未備也江浙儒學副提舉陳友龍記 【 其文略曰永嘉黃君典教古潤初是邦淮海精舍奪于緇流有年長是者適以事去乃謀攝職于廉使王公俁因及黃君曰可屬焉果慨然興復力撙浮費以至元鈔八百緡得屋八十閒講肄庖廩各有次獨廟貌未稱即鳩工度材拓地建禮殿翬飛壯觀視昔有光非剛毅有規畫者不至此今將及瓜余因紀其事以為同志勉且使後之覽者有所考君名一龍字國寶嘗以茂異舉云】 碑在路學淵源堂之東累任繼葺然後苟完

先聖廟大成殿三閒元貞元年教授黃一龍建並立靈星門塑聖師十哲像舊址狹隘不足以容殿宇乃復買民居悉撤之以建斯廟

戟門三閒大德三年山長楊如山建東西廡二十閒九年山長曹鑑建並繪從祀諸賢于壁鑿池戟門之南而橋其上殿後行廊七閒延祐三年山長于泰來建

先賢祠在廟後西北隅以樞密孝肅包公節孝處士徐公賢良淮海秦公龍圖高郵孫公右史宛邱張公少卿壽昌朱公丞相履齋吳公樞密潛齋王公殿撰立庵張公常卿恕齋龔公徽猷愛梅李公丞相矩堂董公判府察使湯公常卿處一王公康州太守趙公尚書勉齋徐公制使端明賈公工部以虛王公總管練使陸公制使習慧印公為一祠皆淮鄉先達及創置書院者也

地靈祠即前堂東室為之

祭器庫一閒在殿西北偏

明倫堂五閒堂之兩廡為六齋曰博文約禮尊老育材明德達道

大學齋五閒在堂前西北隅

書樓二閒在明倫堂後

學庾在明倫堂南

公廚在明倫堂西北

德音亭一閒在學門之內

山長公廨十二閒在學門之南大德九年山長曹鑑買民居為之

祭器舊因書院被奪皆為淄流所毀後雖草創不中儀式大德十年山長曹鑑始治銅為之 【 犧尊象尊著尊山尊壺尊大尊各二罍洗各一爵十八簠簋各五十二豆八十杓五坫二十八毛血盆二爐大小二十九瓶大小十燭盤十其籩俎篚則以竹木為之】

祭服 【 深衣唐巾各二十五】

     學產

      田土

田一百三十五頃七十畝二分六釐 【 成熟一百一十頃三十六畝五分七釐六毫荒閒二十五頃三十三畝六分三釐定租一百一十五頃四十五畝五釐六毫貌租二十頃二十五畝一分五釐並免官賦】 地五十五頃四十九畝一釐三毫 【 租地四十一頃三十畝五分七釐九毫基地九畝蘆地二十六畝七分五釐灘地一十三頃八十二畝六分八釐四毫成熟四十頃三十三畝七分四毫荒閒一十五頃一十五畝三分零九毫並免官賦】

山九十二畝四分一毫 【 成熟六十畝四分零一毫磊石荒閒三十二畝並免官賦】

水池一畝 【 免官賦】

      租稅

糧四千三百九十七石二斗七升五合六秒 【 白粳米三百六十四石九斗二合糙粳米五百七十八石八斗五升一合五勺六抄糙秈米一千五百四十四石二斗四勺五抄小麥一千三百四十六石三斗一升三合七勺七抄豆五百六十四石七合二勺八秒】

鈔三百二十九貫八錢六分 【 錄事司房基地錢三十貫 丹徒縣京峴山租錢一十五貫馬沙租錢五十貫馬比沙一貫五錢籐料沙蘆租錢三十五貫 金壇縣山租錢二十三貫三錢六分 揚州范沙地租錢一百七十五貫並納中統鈔】

錄事司房基地四畝在化隆隅歲入租鈔三十貫 【 中統】 丹徒縣鄉都田土一十一頃七十七畝四分九釐三毫 【 田七頃二十三畝二分八釐三毫地四頃六畝二分一釐山四十七畝水池一畝】 歲入租糧三百四十三石七斗二升六合二勺五秒 【 糙粳米四十九石九斗五升糙秈米一百二十九石八斗九合小麥一百一十一石七斗一升二合七勺五抄豆五十二石二斗五升四合五勺】 鈔一百一貫五錢 【 京峴山租錢一十五貫馬沙租錢五十貫馬北沙租錢一貫五錢藤料沙租錢三十五貫並納中統鈔】

丹陽縣鄉都田土三十四頃九十一畝九分八釐九毫 【 田定租一十四頃六十六畝三分三釐貌租二十頃二十一畝有六分五釐九毫地計四畝】 歲入租糧 【 除貌租外】 一百六十七石三斗三升八合九勺六抄 【 糙粳米一百六十三石六斗三升八合九勺六抄小麥三石七斗】

金壇縣鄉都田土三十五頃三十二畝二釐二毫 【 田三十四頃三十二畝二分九釐二毫地五十四畝三分二釐九毫山四十五畝四分一毫】 歲入租糧三百八十三石三升二合 【 白粳米三百六十四石九斗二合小麥一十八石一斗三升】 鈔二十三貫三錢六分 【 山租錢納中統鈔】

棲鸞莊在常州路武進縣棲鸞鄉田土九頃七十四畝五分九釐五毫 【 田九頃六十五畝九分七釐地八十畝六分二釐五毫】 歲租糧三百九十八石七斗五合八勺五秒 【 糙粳米三百六十五石二斗六升三合六勺小麥三十三石四斗四升三合二勺五秒】

劉家渭莊在揚州路江都縣歸化鄉田土六頃六畝七分五釐 【 田三頃八十畝二分五釐地二頃二十六畝五分】 歲入租糧一百七十五石八斗九升八合 【 糙秈米七十九石一斗七升小麥七十八石九升五合豆一十八石六斗三升三合】

范沙莊在揚州江都縣歸化鄉田土九十四頃二十五畝七分七釐五毫 【 田四十五頃八十畝四分二釐六毫地四十八頃四十五畝三分四釐九毫】 歲入租糧二千九百二十九石五斗七升四合 【 糙秈米一千三百三十五石二斗二升一合四勺五抄小麥一千一百一石二斗三升二合七勺七抄豆四百九十三石一斗一升九合七勺八抄】 鈔一百七十五貫 【 並中統鈔】 初東西兩岸皆為蘆場宋淳祐咸淳閒兩淮制置司撥助養士 【 淳祐十一年咸淳五年兩淮制置司二次出給公據以大范沙東西岸蘆場二所撥付書院收租以贍多士】 後漸墾闢成田得今額 【 詳見淮海書院志】 歸附初至元十三年帥府給據復業 【 至元十三年揚州內附書院告給都元帥府劄付復業】 延祐二年經理入冊六年東岸因地二十五頃為揚州路醫學所奪訟理省部復歸于學 【 延祐六年五月揚州路醫學以本沙西麻水浹熟田并灘地二十五頃虛作新漲官田奪占鎮江路屢申江浙行省備咨部省送戶部議擬淮海書院贍學地土為業已久延祐六年揚州路醫學纔行奪占宜咨江浙河南行省參照各各文憑俱已明白依理歸著云云】 是歲民范拱明者又以餘田六十九頃有奇併獻入官屢訴于上司迄今未復也 【 是年又有職吏范拱明者以江北田地不應為江南養士遂以餘田六十九頃有奇併獻于官天歷元年三月山長邱公佐赴訴于江浙行省移咨中書省定擬四月仍委儒士汪已咨躬詣都堂陳告至今未能復業】

濂溪書院在府治東南定波門內為屋凡十有七楹初書院在鶴林門外黃鶴山下宋寶祐中郡守徐(上□下木)建以奉元公以處四方之士堂三曰晞賢曰立善曰養心齋二曰正道曰和德亭二曰愛蓮曰光風霽月 【 濂溪周先生父宰桂嶺卒于官奉母仙居太君鄭氏自營道入京師依舅氏鄭龍學鄭之故里在潤之黃鶴山先生隨侍居于精舍時天禧九年先生年十有五母卒遂葬于潤寶祐癸丑郡守徐(上□下木)謂先生幼而學于斯歿宜祀于斯今在在有祠潤乃先生綦跡所履獨未之建于典為闕乃相攸視土中立祠堂以明道伊川配食以郡博士兼山長領之景定五年始專□官府委法曹司其出內時鄉士歸郡庠淮士歸淮海書院此則四方之士萃焉歲入視淮海不逮餐錢取之郡帑云】 歸附初為鶴林寺僧撤毀併有其地山長徐蘇孫再創于皇祐橋之南大德九年廉訪分司視學謂棟宇湫陋非致崇奉之意命郡學及淮海書院鳩錢置今所 【 民許氏故居東臨官街西抵花山寺棘籬計深一十七丈南距鄰牆北至書院地是也】

燕居堂三閒

元公祠二閒在燕居堂後

祭器以銅為之 【 爵四坫四豆三爐二瓶四】

     學產

      田土 【 俱免官賦 按書院有宋咸淳八年三月鎮江府印押砧基簿計田一千三百六畝地三百七十七畝松山一百二畝山八十五畝歸附後為花山寺僧奪占田地七百二十畝租米麥豆四百一十四石二斗至今未能復業茲但據見管之數以書】

田八頃三十七畝六分九釐九絲

地一頃四十畝九分一釐二毫一絲

山一頃七十四畝二分三釐七毫五絲

      租稅

糧一百九十五石四斗一升七合 【 米一百三十七石九斗四升七合小麥四十三石一斗六升八合豆一十四石三斗二合】 鈔一百二十五貫一錢 【 山地租錢納鈔】

   丹陽縣〔缺〕

   金壇縣

    茅山書院

在金壇縣南五里顧龍山之麓宋天聖中侯先生仲逸創建于三茅山後為崇禧觀所據 【 金壇縣西有三茅山侯先生仲逸創置書院以教其鄉人仁宗朝賜以束帛先生歿其後廢弛居空徒散地為崇禧觀包入咸淳續志又云宋國初時置未詳所本】 端平中漫塘劉宰再創于三角山尋復廢淳祐中總領兼郡王埜乃草創 【 淳祐六年總領王埜兼郡事會茅山道士有田產沒官因下其事知縣孫子秀使往營度草創書院以所沒田為教養資】 開慶閒復為勢家所奪咸淳七年乃徙建今所屋凡二十七閒

先聖廟大成殿三閒兩廡各三閒

先賢祠在殿後東偏祀濂溪明道伊川橫渠康節涑水晦庵南軒東萊漫塘實齋魯齋諸先生并處士侯先生為一室

明誠堂三閒在殿後兩廡為齋四曰明德止善正心修身

祭器 【 尊二罍一杓二爵十三坫十二俎十一豆籩各二十有四簠簋各九篚八皆竹木器】

祭服 【 衣裳皮弁瓘玉佩各四】

     學產

      田土

田六頃三十七畝三分四釐 【 免官賦一頃二十三畝一分三釐輸官賦五頃一十四畝二分一釐】

地一十一畝一分六釐 【 並輸官賦】

      租稅

糧二百九石九斗七升 【 米一百九十三石三斗四升小麥一十六石一斗三升】 鈔九十貫 【 並納中統鈔】

     貢士莊

      田土

田七十二畝四分 【 並免官賦】

      租稅

糧三十八石七斗八升 【 米三十四石八斗五升小麥三石九斗三升】

鈔七貫五錢 【 中統鈔】

    申義書院

在金壇縣之希墟宋邑人太府寺丞張鎬建 【 鎬文簡公綱之孫以其居去庠序遠因建書院招名師合族之子弟教之且撥田為經久計漫塘先生劉宰為取孟子申之以孝悌之義之語名之】 今廢

    貢院

在進賢坊東宋淳熙丁酉郡守沈复建屋凡八十楹 【 建中靖國庚辰歲米芾為漣水軍使子友仁來赴舉京口時場屋在登雲寺熙甯初猶未創大比試于郡學及廟廡撤棘輒再補葺士以為病淳熙丁酉郡守沈复鼎建在府治東南郡庠之東即今進賢坊也凡八十八楹總領趙思有記】 紹熙中郡守陳居仁增廣至百十五楹 【 文惠陳居仁紹熙中守郡增廣廊廡回環通一百一十五楹南廊三十八北廊七十七足以容多士】 時解額十七人 【 初乾道閒應舉者以千計後文風日盛應詔之數倍之故貢院之屋日有增焉】 歸附後廢

 兵防

總目(缺) 【 總目(缺)○(鈔本無此三字) 案下文營寨屯三子目與上文學校門諸子目判然相殊不容合為一類自當另有總目方足以清界限考宋志卷十學校門後有兵防門詳列營寨等項疑此處所缺總目亦是兵防二字然無明文可證未便臆補今姑列此三字以備考焉】

敘(缺)

  教場

   宋諸軍各有教場今雖俱廢姑志其名

府教場在府治後

禁軍教場在夾城西長巷內

右軍教場在東岳廟側

雄江左軍教場在日觀東

遊奕軍教場在道人橋北

遊擊軍教場在小寨門東

   丹徒縣

防江軍教場在石公山下

中軍教場在仁和門外

水軍教場在豎土山東

雄江右軍教場在招隱山北 【 以上俱廢】

今教場在塘(土追)山南即舊左軍教場也

   丹陽縣(缺)

   金壇縣(缺)

  營

敘(缺)

   本府

水軍營二一南唐故跡一宋祥符六年置並在府治西北三里 【 祥符圖經】

禁軍營宋置在府治西 【 宋以禁軍分戍列郡】

廣固營宋置在夾城內 【 嘉定志宋設廣固指揮舊有廣固營在西夾城內久廢】

   丹徒縣

都巡檢營宋置在西津 【 宋長編大觀元年於杭越之錢塘西興楊潤之瓜州西津淮口之盱眙臨淮各置都巡檢一員於江淮岸側置營廨屯守分部地界為沿淮巡檢悉隸之以時巡察奸盜以上俱廢】

   丹陽縣(缺)

   金壇縣(缺)

  寨

宋南渡後視京口為重地故諸軍多駐於此惟義武一軍無寨諸軍皆有廬舍歸附後廢徹無幾然址基所在土人猶以故名呼之今並據舊志以書其廬舍之僅存者 【 詳見公廨門寨屋類】 此不列焉

   本府(缺)

   丹徒縣(缺)

   丹陽縣(缺)

   金壇縣(缺)

    屯 【 屯○(鈔本此條前有寨屋一條) 案上文寨類敘云今並據舊志以書其廬舍之僅存者詳見公廨門寨屋類據此則寨內但紀前此之寨名不紀見存之寨屋可知寨屋敘云宋諸軍之屯於京口者俱有寨屋以處之今但據見存者以書據此則寨屋類但紀見存之寨屋不紀前此之寨名可知二者體例既殊不容列於一處今特將寨屋類移至卷十三院類局類之後場類之前而寨類仍列此卷營類之後屯類之前俾得各從其類 又案鈔本屯類之後有蘆場一條張氏鑑云蘆場一條體例不似元志疑嘉定續志之文今考此條紀嘉定十六年守臣趙善湘議蘆場事詳述其案牘文移其稱善湘為龍圖大卿稱張俊家為張循王府皆係宋人語氣而嘉定十六年事盧憲志中又不應載則為嘉定續志無疑今從張說移入附錄之內】

敘(缺)

   本府(缺)

   丹徒縣

東武關屯吳置輿地志未詳其地

刺奸屯吳置在城西十八里 【 輿地志城西十八里下鼻浦吳置刺奸屯】

   丹陽縣(缺)

   金壇縣

防守屯宋置在金壇縣西百步今廢

如皋冒景瑜次美校字